泉州市会友钻井服务中心位于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成立于1995年,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人员素质高,成井经验丰富的钻井施工人员,为各施工单位提供钻井、机械钻井、水井清洗、水泵维修、安装、深井、水泵、钻机井,代理各品牌深井水泵深水泵安装,维修灯一条龙服务。一直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不断改进与创新,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同时也感谢客户们的厚爱,在我们的工作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完善我们的服务,服务无止尽—我们一直努力着。泉州市会友钻井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专业的技术,贴心的服务,低廉的费用,真诚的合作,诚信进取,服务**的精神,期待与您合作!联系方式:18960334212 联系地址:泉州市丰泽区宝洲路宝洲花园南38号
参加阅兵的车辆底盘全部为HOWO系列产品,包括6×4运输车和4×4、6×6全轮驱动车,这几款车是综合运用当前世界先进的汽车技术,选用成熟可靠的总成零部件研制开发的具有国际高水平的重型越野汽车。全系列车型装用中国重汽WD系列发动机,根据路况、使用条件的不同对各大总成采用完美的配置匹配,使整车具有强悍动力性。
正是因为做到在计划生产上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在产品质量上严密控制、精益求精,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阅兵车。济南特种车公司董事长刘景贵总结说:“对于阅兵车专项任务,我们和集团有关二级单位精诚合作,做到全心全意、精心操作、提前预防、小题大做、做到零缺陷”。中国重汽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负责由此可见一斑,所有参与单位和人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很高的政治觉悟。
全面保障 ——确保万无一失
为确保受阅装备万无一失,中国重汽选拔抽调了通晓相关总成的15名技术精英组成保障小队,于3月中旬抵达阅兵村后,迅速展开工作,他们首先制定了相关方面的预案和保障服务技术手册,按照事先制定的技术检查流程和装备保养流程,对全部车辆逐一进行查体式检查,把所有车辆都调整到了**训练状态。
盛夏的阅兵村,地面温度高达五六十度,工作时大家挥汗如雨,队员们不畏困难、战胜酷暑,每天坚持对车辆进行检查,不放过任何隐患,针对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操作、提前预防,尤其对隐蔽和关键部位进行重点关注,做到滴水不漏,彻底消除隐患。直到9月3日阅兵的**一刻,队员们对阅兵车各项性能的关注依然紧绷神经,不敢懈怠丝毫。
5个多月来,工厂服务队与受阅战士过着一模一样的“阅兵生活”:按时作息、统一着装、统一集合,没有节假日,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和工作纪律。在联指、方指、技保大队指导下,实施“定点、伴随、定项、聚焦”的全方位保障,只要部队有要求就**时间落实,做到“小故障不出场,大故障不过夜”。
服务队员同驾驶员、修理工训练在一起、维护在一起,对底盘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和保养,积极组织驾驶员和修理工举行答疑会、现场培训等,谨记装备检阅“零隐患、零故障、零抛锚”的要求,及时将故障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有效确保了受阅装备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经阅兵指挥部检测,中国重汽阅兵车辆各项指标均达到满分。正是由于服务保障队队员们的刻苦努力,才确保了中国重汽阅兵车辆在日常训练、三次集中保养整治、八次地面要素合练、四次全要素合练、一次天安门广场预演彩排中全程“零故障”,100%出勤率。
以重汽服务队为主力的海军保障中队在评比中获团队一等奖,队员司红建获个人**名,团队和个人受到大队嘉奖。后勤保障中队保障的方队在联指对所有阅兵装备队列行进的三次综合考核中三次获得**名。总后服务保障队长李宪民还因技术过硬、敬业,被阅兵指挥部纳入考核小组成员,代表阅指对其它方队进行检查和测评。
海军方队首长在谈到中国重汽阅兵车时竖起大拇指连说OK,一再感谢重汽人为阅兵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盛称中国重汽的产品和服务**。
不辱使命——再续重汽军车辉煌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中国重汽HOWO车辆承担的舰空**方队、反舰**方队和后勤装备方队庄严雄伟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和人民的检阅,再次经受住了考验,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展现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崭新形象!这是中国重汽军装车辆继参加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之后第四次参与大型阅兵活动。
毫无疑问,阅兵车辆制造的成功,为国防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也展现了中国重汽的“世界形象”!
无论**代的黄河系列军车,还是第二代的斯太尔系列军车,以及HOWO系列军车,都受到部队官兵的广泛欢迎和称赞。中国重汽军车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及阅兵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必将在社会和部队取得更加良好的反响,为部队新一代高性能装备的定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重汽的发展得到了**和国家历代**的关怀和支持,这是中国重汽的无上荣光,也是国家赋予中国重汽的光荣使命,中国重汽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振兴民族重卡产业而勇挑重担!
这个始建于1956年的企业,已走过59年风雨,历史上的“三汽”定位,注定其有民族重任;**元帅亲题的“黄河”二字,更是辉煌的过往,见证了中国**辆重型卡车的诞生;斯太尔平台的引进,让中国重型车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升级;特别是与德国曼公司的战略合作,成功地消化吸收国际**的发动机及整车制造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中国重汽技术和产品站上一个新的平台。每一次,中国重汽都以“重卡**者”的身份,引领着中国重卡技术的升级换代。